景點 1: 宋皇臺港鐵站展覽區

歡迎來到「聖山遺粹:宋皇臺出土宋元文物展」。在您左邊的細展櫃是以歷史地圖、不同年代的航空照片及圖片說明聖山的歷史。右邊的大展櫃,除了以文字和圖像介紹宋皇臺一帶的重要考古遺蹟,還展示了超過400件的出土文物。

眾多精選展品中,特別介紹三樣必看的重點文物,包括一對龍泉窰八卦紋青瓷香爐、藥王像和陶骰。其他精彩展品還包括宋代銅錢、瓷器、陶器、香爐、茶具、建築構件等,展品相當豐富。希望大家睇完這個展覽後,對宋皇臺一帶的歷史有更深認識。

簡介:

景點 2:宋王臺刻石

宋代九龍灣一帶設「官富鹽場」,文獻記載南宋末年兩位幼主因為逃避元軍,在官富場停駐數月。宋王臺刻石刻有「宋王臺」及「清嘉慶丁卯重修」,可見與紀念宋末君臣停駐官富場的歷史典故有關。刻字原本刻於位於聖山山上的大岩石,聖山位置大約是現時的宋皇臺站。

日佔期間 (1941-1945年),日軍為了擴建機場,將聖山東面部分夷平,可幸刻有「宋王臺」巨石沒被破壞。1950年代,政府將這塊巨石切割成現時的形狀,並隨後豎立於宋王臺花園內。

簡介:

景點3: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 (牛棚藝術村)(二級歷史建築)

俗稱牛棚的馬頭角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由政府於1908年興建,一直用作公共屠宰場和檢疫站,直至1999年停運。牛棚在2009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,是本港現存唯一的戰前牲畜屠宰場。

牛棚建築群由辦公大樓、屠房和牲畜欄等組成,建築築有中式瓦頂、紅磚牆身及磚造拱形門窗開口;牛棚原有的水槽和圈養牲畜的環形螺栓仍然保存。牛棚前方用地於2001年修葺,並活化為牛棚藝術村,供本地藝術工作者租用;後方用地在2019年活化成牛棚藝術公園,為市民提供以文化和藝術為主題的公共休憩空間。

簡介:

景點4:九龍土瓜灣九龍城汽車渡輪碼頭(二級歷史評級)

位於土瓜灣海濱的汽車渡輪碼頭建於1965年,經營九龍城至北角的汽車渡輪航線,至1998年停用。碼頭於2014年9月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。

九龍城汽車渡輪碼頭是以鋼筋混凝土構架興建,設計以實用為主。為配合中九龍幹線 — 啟德西工程的施工,汽車渡輪碼頭和客輪碼頭以圍板圍封,確保建築物不受工程影響。

簡介:

景點5:土瓜灣下鄉道天后古廟 (三級歷史建築)

天后古廟建於光緒年間,位於昔日的海岸。廟內現仍保存由土瓜灣鄉民敬奉鑄於1885年的鐵鐘。廟宇是兩進三開間建築:所謂兩進,指建築的深度,一個人字屋頂為一進;三開間指建築的闊度,兩牆相距為一間。中式建築「以中為尊,左尊右卑」。廟宇正間供奉主神天后,左次間供奉陪神龍母,亦是水神。廟內的龍母像原供奉於海心島龍母廟。1964年土瓜灣填海,將海心島與陸地連接,廟宇亦因工程而拆卸,善信於是將龍母像移至天后廟供奉。

簡介:

景點6:九龍城露明道前上帝古廟石門框(三級歷史評級)

露明道花園的前上帝古廟石門框,原屬古瑾圍(今稱馬頭圍)一座十九世紀末興建的古廟,供奉北帝(又稱上帝)。古廟於1921年被遷移至現址。二次大戰後,古廟變得殘破不堪,僅餘此石門框。2010年,石門框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
石門框方柱上刻有對聯「真義著千秋煌煌氣象,武功昭萬古赫赫聲靈」,歌頌北帝的威名。對聯頂部及底部飾有蝠鼠和吉祥圖案,石門框後方不遠處置有石製擋中。1950年代,政府在這裏開闢小型公園,並請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為古蹟撰寫碑記。

簡介:

景點7:大和堂 (三級歷史建築)

衙前塱道24號約建於1935年。中醫師鍾伯明曾在地舖「大和堂參茸藥行」行醫數十年,九龍樂善堂總理亦曾為該堂提供義診服務。這幢鋼筋混凝土建築,下店上居,建有騎樓,為行人遮風擋雨;花崗石立柱、開放式露台、水泥階磚及木門窗等建築特色仍然保存良好。

大和堂中藥舖現已「轉型」為咖啡店,昔日的金漆招牌、百子櫃及鏡架等,讓咖啡店融入於歷史氛圍中;同時,該店亦為建築物注入了新元素,賦予「大和堂」新生命,新與舊,相得益彰。

簡介:

景點8:樂善堂

龍津石橋建於1873至1875年,原長約210米,闊約2.6至4米,成為通往九龍寨城重要通道。

1880年組成的樂善堂在龍津石橋碼頭設置公秤,貨物在碼頭交收時,必須經過公秤量度貨物,向碼頭繳費,款項收歸樂善堂作慈善用途。

1892年,樂善堂籌集資金,以木料將石橋向海伸延約80米。

1910年,木建伸延部分被混凝土結構取代。

1920年代進行啟德濱填海工程,部分龍津石橋被掩蓋,龍津亭上刻有「龍津」二字的石額,即是現在所見的「龍津」石額,交由樂善堂保留。

簡介:

景點9:九龍寨城南門遺蹟 (法定古蹟)

九龍寨城是1846至1847年由廣東官紳捐輸,清政府興建,以加強清政府在九龍的軍事防衛。城牆以花崗石條構築,設六座瞭望台及四道城門,其中南門為正門。

城牆內有石板街道、水井、砲、副將衙署、巡檢衙署、武帝廟、演武亭、大校場、軍裝火藥局、兵房、民居等建築。

1987年政府決定清拆城寨並改建為公園,古物古蹟辦事處遂於1993-1994年進行考古勘查,在寨城南門出土了「南門懷古」的遺蹟,其後政府將南門遺蹟在公園展示,並於1996年宣布將寨城南門遺蹟為香港法定古蹟。

簡介:

景點10:前九龍寨城衙門 (法定古蹟)

前九龍寨城衙門 原為九龍巡檢司辦公的地方,是一座三進兩院式建築,牆身及柱礎用青磚及花崗石建造。屋頂樑架為傳統木結構,鋪素燒筒瓦和布瓦,設計簡單而實用。衙門「前進」兩旁設有「耳房」,供衛兵駐守,中進是公堂,後進為官邸。

自1899年清朝官兵撤離寨城後,衙門曾被用作多種慈善用途,包括老人院、學校、診所等。1987年政府宣布清拆寨城,於原址興建公園,衙門得以保留並全面復修,成為九龍寨城及周邊地方的歷史印記。

前九龍寨城衙門於1996年列為古蹟。

簡介:

景點11:侯王古廟 (法定古蹟)

根據廟內鑄於清雍正八年(1730)的古鐘推算,侯王古廟約建於1730年或以前,供奉楊侯大王。

侯王古廟是本港少數廟宇保留大量與九龍寨城有關的文物,例如由首任九龍巡檢司許文深於1847年所捐贈的香爐,另有不少碑記、對聯、匾額及石刻。

侯王古廟座落於石砌高台之上,廟前有獨立方亭,其歇山頂以的花崗石柱和木樑架支撐;神壇設於廟宇後殿,後殿的山牆採用「五岳朝天式」設計,在香港甚為罕見。廟內更保留多幅造工精巧的石灣陶塑裝飾。

簡介:

景點12(終跑點):侯王廟新村31-35號舊民居(石屋家園) (三級歷史建築)

「石屋」原址為19世紀末興建的「何家園」,現時所見的侯王廟新村31-35號舊民居相信是約建於日治時期 (1941-1945年)。 舊民居於2010年5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
1950年代這裡曾是五光十色的「夢工場」,設有多間著名電影製片場;1970年代就換上各類工廠進駐,包括「藍恩記山墳墓碑工程公司」。

至2001年為配合九龍城的市區發展,「侯王廟新村」被全面清拆,就剩下現址僅存的31-35號舊民居。

舊民居於2009年納入第二期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」,成為石屋家園,並自2015年起對外開放。

簡介:

主辦機構:

kcdo-logo